粮运农乡 静美朱宣 ——姜堰区大伦镇朱宣村
  • 信息来源:市住建局
  • 发布日期:2023-01-10 16:57
  • 浏览次数:

朱宣村位于泰州市姜堰区东南部,大伦镇西南角,东部干线自南北穿境而过,朱宣河横卧东西。全村下辖21个村民小组,村民876户,2850人,面积3.95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2354亩。获评江苏省卫生村、江苏省生态循环种养示范村、江苏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等称号。

走进朱宣村,只见绿树掩映着白墙青瓦,村民沿河而居、民房错落有致,房前屋后干净清爽,一面面色彩艳丽、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提升了村落的“颜值”。近年来,朱宣村着力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,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,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,并用积分的形式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,推行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制,引导农民“参与管、一起护、共同督”,形成了人人参与、齐抓共管的管护格局。以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改厕为抓手,结合污水管网改造,先后打通河道水系,扩建路道绿化,安装路灯,新建村民大礼堂、生态停车场、“孝”文化小游园等公共服务设施,这个一度“脏、乱”的村庄如今焕然一新。

朱宣村地处通南高沙土地区,历史上由于土沙地薄经济相对薄弱。朱宣村优化产业结构调整,重点打造“种养结合、循环农业”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。先后流转土地200多亩,兴建种鸡场、孵化场,发展配套养殖场,解决朱宣村及周边地区就业人数近百人,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,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近500万余元。做实基础产业,提高大豆等油料种植面积占比,建立“大豆玉米带状复种千亩高效示范方”和“千亩水稻生态示范方”,村里统一经营管理,挑选优质品种,实施“专人专方”管理,配置玉米大豆专用农机具等农用器具,实现产量、质量双保障。做精优质产业,集中流转100亩土地,精选荞麦、香芋、花生、山芋、芝麻、红豆等“六色”优质旱杂粮,以色为界划分六个区块,打造特色鲜明的“六色”杂旱粮种植地。同时,引导村民利用“边角地”和“小庭院”发展“庭院经济”,盘活朱宣河沿线群众家前屋后的低效零散土地,统一规划布局、统一提供种子、统一技术指导,统一收购销售,许多庭院内,青菜、油菜、玉米等农作物生机勃勃、绿意盎然,成为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,小小庭院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“聚宝盆”。

朱宣河注重推进文化、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,打造一米菜园、稻花乡舍、粮埠码头、休闲栈道、睦邻书房、乡食中心等景点项目。“睦邻书房”傍河而建,休闲广场上的草垛、耕牛塑像、石磨碌碡、独轮车等老农具,错落有致。村西2亩荒地开发成共享田园,划分为21个地块供游客认领,认领人不仅可以自己种植果蔬或杂粮,深入体验农耕文化,也可以与村里的困难群众结对,代种瓜果蔬菜,帮助村民致富增收。乡土人才轮班到手工制品作坊作业,传承柳编、竹编等传统技艺,传授手工技巧。村里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,与村里的6个农家乐店主达成协议,把村民养殖的优质土特产变成美味佳肴,同时鼓励他们充分运用本村产出的旱杂粮,创新开发杂粮美味新菜肴,将舌尖上的“粗粮文化”传至千家万户。

乡村振兴,产业是关键,特色是核心。朱宣村一方面立足实际,发展特色鲜明产业,另一方面因地制宜,发展庭院经济,打造新的增长极,为推动村民致富提供“别样路径”,真正把“土产业”做成乡村振兴的“金路子”。

 

链接:在希望的田野上

走进朱宣村,满眼是绿色“青纱帐”。该村今年玉米、大豆等旱谷套种面积超千亩。在为养殖业提供丰富食物资源的同时,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,为农业实现可持续、绿色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。

——摘自2022年9月9日央广网

 

链接:“一米菜园”串起“田院经济”风景线

“田院经济”发展方向,即利用村中田院发展下河特色农产品种植、家庭特色养殖和柳制品、竹制品、布鞋等本地手工作品生产加工,同时采取订单式生产模式,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,打通制约村民增收致富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——摘自2022年10月19日《姜堰日报》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