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古村 银杏飘香——泰兴市宣堡镇银杏村
  • 信息来源:市住建局
  • 发布日期:2023-01-09 15:29
  • 浏览次数:

银杏村,地处泰兴市宣堡镇西首,由原曹沈、李山两个自然庄台合并而成。全村面积3181亩,其中耕地面积1710亩,现有779户2538人。获全国生态文化村、全国森林示范村、江苏省传统村落、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、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、江苏省二星级康居示范村、江苏省村庄绿化示范村、江苏省卫生村等称号,中央电视台“朝闻天下”“回家吃饭”等栏目多次专栏推介。

河岸银杏树与河并行

银杏村是千年古村落,文化底蕴深厚。早在200多年前是码头,祖传号称此村落为船地。村落银杏资源丰富,遍布民居周围,有古银杏群落9处,位于宣堡镇银杏村东侧,东临两泰官河,与曹家河隔河相望。新发展成片银杏林7处,其中千年古银杏树2株、五百年以上古银杏树108株、三百年以上古银杏树140株、百年以上银杏树510株,有1株五百年以上的古梓树,古遗迹有德卿塔1座、武进士墓1座、复兴庵1座、宋元古军井5口。

聚仙园前

在蓝天、白云与阳光之下,金黄的银杏树和古村落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融为一体,美得别有一番韵味。村里有两棵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——“聚仙峰”和“步云塔”,其中“聚仙峰”的主干高度达到了17.3米,被善男信女奉为“神树”,许多人拜树托愿,辅佑人生。每逢传统节日,树下鞭炮声此起彼伏,瞻仰拜祭者云集树下,信男善女多达数千。聚仙峰的主干曾遭雷击,树的顶部枯朽,但仍似利刃耸立,它的根须部又萌发出三株再生银杏树,辅衬主干,同根合抱,呈现出公孙同座、相偎相依景象,宛如一座自然大盆景,“聚仙峰”因此得名。有人说聚仙峰是龙的化身,在树的东南方不远处有一深塘,名为'龙汪','龙吸水'的传说由此而来。步云塔以独立主干成势,主干直立,支干、侧枝呈弯曲下垂,分层辅衬主干,它的果实形状为圆形,俗称“龙眼”。树美似绿色宝塔,景色壮观,实为罕见。据考证,步云塔有800年以上的历史,虽屡遭火灾、地震和雷击,但依旧巍然不折不倒,村民万分崇拜。

以发展银杏产业和林下经济为主,银杏产量大,可开发成食品、保健品、药品、工艺品等,现有银杏深加工企业 3 家,主要生产银杏叶提取的银杏黄酮胶囊、银杏深加工的银杏酒、银杏晶、银杏茶和银杏砧板、银杏盆景等。利用银杏树下、家前屋后空闲土地,结合林业特色,拓展林下经济发展思路,积极发展林下麦冬种植。采取村统一采购、农户管理养护、镇林业经济人销售的模式,所得收益三七分成,既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、农户增收,又杜绝乱堆乱放,美化村庄环境。

银杏村以两棵干年银杏树为核心区域,按村庄原有肌理规划形成“一河两岸、两路串多点”的创建布局,留住村庄原始建筑风貌和乡土气息,营造出“银杏深处有人家”的特有意境,银杏村逐步成为生态优、环境美、产业特、集体强、农民富、乡风好的美丽乡村。

 

链接1:见证泰州盐税繁华的德卿塔

复建后的德卿塔

  德卿塔,是一座八角玲珑塔,塔高8米,占地20多平方米,建于清朝时期,是村民为纪念当时的盐场大使曹德卿而立,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加以修缮,距今已有百年。据史料记载,清朝初年,曹德卿受命扬州盐府担任宣堡地方盐官,并在此定居。目前,曹氏家族在银杏村定居已有24代。

  德卿塔位于宣堡镇银杏村(原曹家河村)曹沈三组,因塔下葬有清代康熙年间盐通御史曹德卿,故名。塔于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毁,20世纪90年代初在原址复建。塔后有曹德卿后人栽百年古梓树1棵。

链接2: 银杏公园

绵延千米不断的银杏树组成了独特的银杏自然森林风貌,犹如华盖云集,四季景色各有千秋:春季嫩枝照绿,一片葱绿;如夏郁郁葱葱,浓荫遮日;秋天金果累累,满园飘香;寒冬银枝傲天,迎风斗雪,令人赏心悦目,心旷神怡,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原生态“森林氧吧”,漫步其中,仿若经受一场“银杏森林浴”。

——摘自2026年5月17日《盛景银杏》微信公众号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