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韵周庄 千垎田园——姜堰区淤溪镇周庄村
  • 信息来源:市住建局
  • 发布日期:2023-01-10 10:23
  • 浏览次数:

千垎周庄

周庄村地处淤溪镇西南部,坐落在美丽的鲍老湖畔,地理位置优越。村域面积1.2平方公里,辖12个村民小组,人口1041人。获全国生态文化村、国家森林乡村、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、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、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、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、江苏省传统村落、水美乡村等称号。

周庄临水结村,推窗见河、开门走桥,南北狭长,呈现“圩—村—河—垎—田”的格局,自然村落与天然景观形成里下河独树一帜的垎岸农耕景观,素有“鲍老湖明珠”之称。如今,以水乡文化、各岸特色为主题,打造1100米水乡文化生活环,建成“千垎”文化展示带和滨河风光带,新建特色村口、公厕、公交等候站、乡村大舞台等公共服务设施,村庄环境卫生整洁、配套设施完善、乡土风情浓郁,呈现“村景一体、农旅合一” 的新发展格局。

村庄鸟瞰图

历史上,周庄以蔬菜种植、粮食收购和服装加工业为主。近年来,围绕千亩垎田,谋划“农业+旅游+观光”的产业发展模式。利用“水+N”立体种养殖业优势,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,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,促进村庄以特色果蔬种植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拥有“千垎田园”“鲍老湖”等农产品品牌,成立专业合作社,吸纳村民、社会资本等多方参与,致力打造富民产业,走出一条绿色、生态发展之路。

周庄村历史悠久、文化深厚,云来庵建于清朝时期,已有二百多年历史,饱经沧桑。今天的周庄村弘扬传承历史文化,成功举办“水韵淤溪 千垎周庄”乡村旅游节,十番锣鼓、踩高跷、狮子舞、斗七巧、蚌精撒网、会船表演等民俗文化令人叫绝,唤醒了人们心中美好的乡愁。

乡村旅游节

王洪祥泥塑

“千亩垎田处处景,最是周庄大美时。”周庄村以传承地方农脉为历史己任,秉持原真性理念抢救性保护了里下河地区农耕文明地垎田,在留住乡愁的同时,给人们展示了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。

 

链接:

【漫步千垎田园 找寻儿时记忆】千垎周庄,展现了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的田园风光,身移景换如在画中。千垎周庄,体现了里下河特有的垎岸农耕文化,寄托了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乡愁乡情。

——摘自2020年9月6日《新华日报》第八版

 

链接:

垎田——里下河的农耕记忆

 

泰州里下河地区河流纵横、水网密布,形成了独特的垎田风貌。垎田,四周环水,相比垛田则更细小更破碎。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旱稻》提出,“凡下田停水处,燥则坚垎”。如今,全国垛田尚存的已经不多,垎田尚存的更少。姜堰区淤溪镇周庄村依托独特的垎田水乡资源,在泰州乡村振兴发展中画下靓丽的一笔。

垎田是当地农民化水害为水利,跟自然共处、抬土成垎、耕作栖居生息的地域文化遗存,是比肩“垛田”的里下河农业文化遗产。周庄垎田曾面临水质污染、河道淤塞、荒废弃耕、垎田即将消失殆尽的窘境。周庄村抓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契机,对垎田进行抢救和保护。

一是强化垎田传统的生态肌理,清除污染源,疏通水系,重构水陆交通,修复垎田单元,改善生态环境,重塑 “无舟不作田”的传统风貌。

二是恢复“田—禽—鱼”共生的传统的农业种植,还原传统耕种和灌溉方式,将当地特色的蔬菜品种如淤溪番瓜、芋头等,与垎田相结合,还原以“模块化”“组合式”的布局模式呈现集锦式的特色农业景观。

三是划定“垎田传统文化风貌区”,彰显“北村南垎,傍水而居”的传统风貌格局,重点塑造周庄“泰式民居”的保护,利用“珞岸”闲置空间,打造“外婆家”“大锅灶”“漂浮菜园”等休闲空间,同时将乡村特色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——千垎农庄植入到原有的生态垎单元,丰富垎田空间趣味。

“千亩垎田处处景,最是周庄大美时”。周庄秉持原真性理念,抢救性保护了里下河地区农耕文明地垎田,既留住了乡愁,又在特色挖掘彰显和发扬光大推动了当代活力提升,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开展了有益的尝试。

千垎风貌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